懒人周末 上茶山 山西平定瓷器历史:连翘茶与砂茶壶(上)

山西平定瓷器历史:连翘茶与砂茶壶(上)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平定州开始向朝廷进贡黄瓜干、连翘茶、砂茶壶,之后,所进贡三物驰名四海。三物成为三宝,与康熙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平定州开始向朝廷进贡黄瓜干、连翘茶、砂茶壶,之后,所进贡三物驰名四海。三物成为三宝,与康熙皇帝曾驻跸平定州有关。

康熙西巡

据《清圣祖实录》卷二一三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康熙帝第四次南巡,秋冬之际又进行西巡。十月十一日启行,由皇太子、皇三子、皇十三子随驾,是日驻跸良乡十三里村。此后驻跸涿州泽畔村、安肃田村堡、保定府小汲店、庆都十五里铺、新乐城内、真定府城内、获鹿县城东、井陉县东关。二十一日至固关入山西境,山西省之绅衿士庶跪迎,是日驻跸柏井驿,二十二日驻跸平定州西关。以后沿途驻跸寿阳县城内、榆次县石店村、省城太原府。

康熙在平定州期间,由曾任陕西蒲城县丞的董笔掌管宴席,操办帝王饮食。董笔《梦花堂集》对此有所记载:“圣祖西巡过固关,臣知州刘、臣乐平马、臣盂县俞、臣寿阳刘、臣千总颍,数十人迎驾。醉颠(董笔号醉颠老人)殊蒙皇恩,尚席御膳。御膳八宝,四或间之。观吾州千总颍涵公之铺焱,气势极盛,繁华夜尽。圣曰:众宙万乾,赪焰冲霄。四时昉毕膳宴,九辰睒爽。少顷,张筵瀹茗,砂壶连翘郁畅。帝颜大悦,恩赐龙旗两帜,制曰御书奕寿壶延年翘。翌日,圣祖仁皇帝御书:赐平定州青瓜干碧雪。翌年,平定州进贡碧雪、奕寿壶、延年翘。”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三集》西巡录有十四首诗,其中涉及平定内容的有三首,即《过固关入山西境》《固关口号》与《过平定州》。《平定州志》卷一收有《过固关》与《过平定州》两首,并录有康熙赐平定州知州刘孚嘉《禁园秋霁》一首,赐乐平县知县马光《途次寒食》一首,书赐盂县知县俞钦唐诗《欲向江东去》一首,书赐寿阳县知县刘应熙朱子诗《春山绕莲芦》一首。其中,《禁园秋霁》收在《康熙古今诗目录》卷五十,《畅春园观稻,时七月十一日也》《咏桐老图赐裕亲王》《为考试叹》之后即是《禁园秋霁》。此诗是为《禁园秋霁图》所题诗,落款处注明为“壬午书”,即康熙四十一年秋东巡时所作所书诗也。因有人怀疑“禁园”即是平定大峪花园,故将康熙御制诗多交代几句。

连翘茶

据《园林树木》:连翘为丛生灌木。枝拱形下垂,小枝皮孔明显,髓中空。单叶,有时三裂或三小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至10厘米,宽3至5厘米,无毛,先端尖锐,基部宽楔形,缘有粗锯齿。花为单生,先叶开放。可惜《园林树木》未说明连翘花为金黄色,四瓣。

连翘俗称连条,又称黄金条。早春与迎春花几乎同时开放,金花满枝,极为艳丽。平定城西冠山上与盘石村的仙人谼山上即长满连翘。连翘花期约一个月,花落之后吐出绿芽,这绿芽能炮制茶叶,人称“连翘茶”。

冠山脚下后沟村的刘慕义讲述,千百年来,冠山脚下的老百姓春天总要上山采连翘,采回之后要蒸九遍,晒九遍,煨糖配料加工,制成香气扑鼻的连翘茶。喝上一杯连翘茶,既清凉又提神,人人争相购买。渐渐地,连翘茶从一州三县传出娘子关,远销北京城。

康熙四十二年十月,平定州接待康熙皇帝时宴会进食八宝,宴席结束后设帐烹茶,呈上去的是砂壶连翘茶。康熙茗茶之后满脸悦色,御赐冠山岭连翘茶为“延年翘”,第二年便将连翘茶定为贡品。

据传,冠山岭连翘茶定为贡品,每年须进献五十担,春天采集多少嫩芽才能达到这一指标啊,这活活害苦了山下的老百姓。从此,采连翘便成了灾难,救命药变成了要命药!一到春暖花开时节,州署就派出衙役到各村催讨,人们不得不被迫进山,没明没夜地采摘那些花刚脱落新发出的连翘嫩芽。上面要的数量大,进山的人数多,从山麓到山腰,衣衫被划破,手上磨起血泡,忙活一整天也采不下多少。从山上往下看,像是无底深沟。坡坡坎坎都走遍,篮子仍没填满。无可奈何,只好用绳子拴在腰间,身子悬在山崖间寻找。后来,每年总有几个从悬崖峭壁上跌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人们忍悲含恨无处诉说,只得暗暗埋怨老天爷不长眼,低声吟唱的歌谣随着血泪流传开来:

冠山红碐万丈高,倒吊人儿采连翘。

人儿摔死万万千,骨头棒棒当柴烧。

据说到了乾隆年间,有位平定籍的朝臣向乾隆皇帝禀奏百姓采连翘之苦,乾隆皇帝派人到平定州查访,才宣布免去连翘茶为贡品,允许当地老百姓自产自销。从此以后,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冠山资福寺庙会,人们依然要来山上摘几朵连翘花,采一点连翘茶,以回味历史,向往未来。

图为:用于生产连翘茶的石头房,据说可以保留茶叶的原始原味野生的口感。

砂茶壶

砂茶壶为砂质烧水容器,圆鼓肚或圆筒形,有嘴儿,有把儿,或加金属提梁。后来演变的铁制或铝制水壶民间仍称茶壶,但不宜烹茶。

乡间用砂茶壶烹茶,既可接待贵宾,亦可在劳作之余自我享用。据《梦花堂集》所记,接待康熙用的砂壶是州东的藏将沟(常家沟)烧制的,文中所谓“砂壶连翘郁畅”其实是一回事,就是用砂壶烹煮连翘茶。据称,使用这一砂壶的,一是君王,二是神仙,三是学者,四是佛家,五是道人,六是文人,七是武士,八是隐者,九是游客,十是高龄老者,其次才是医生和商人。烹茶时掌握砂壶的人应懂得十项须知:一为眼观,二为耳闻,三为加水滋润,四为添加香料,五为及时品味,六为品后回味,七为绵连不断,八为长久饮用,九为细思慢想,十为思慕怀念。试比较每一点,其意境是否相同呢?而制作陶瓷者用料配制瓷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精品往往百里挑一,所以出窑时的精品率仅占百分之二。

砂茶壶,堪称平定陶瓷的代表作。

陶瓷的原料

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砂土,学名瓷土,俗称坩土。元延祐三年《窑上铭》云:“古砂窑也,曰灰,曰紫,曰黑,燃土之异也。”意即:坩土为烧制瓷器的原料,有灰的,有紫的,有黑的,这是所用坩土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因为坩土分为灰坩、青坩、片坩等多种,灰坩黏性大,青坩耐火,片坩做粗制品。其原料产地,宋至道二年《瓦窑铭》有记:“土出石艾驮坡、谷洞,次之乾槽、石窑、崮窝,东南土出岭后、柏灰、木堡,次之洛岗、乜沟、白杨。”坩土分布之广、资源之丰富实在令人欣慰。其中驮坡、石窑、柏灰、白杨、谷洞,今日仍沿用历史名称,其余地名则需要人们花费时日予以考证。

郗富根之小唱《夸土产》,其中四句是夸陶瓷的:“鬼武山到处有大青矸,羊油坩出在落菇堰。义井有名的耐火砖,牵牛镇上的粗瓷碗。”鬼武山亦称“龟五山”,坐落在平潭垴东侧,即今北山公园顶部。山中储存着大青坩,所以平潭垴原有耐火砖厂,保晋公司在洪城河建有陶瓷厂,后更名为电器厂。牵牛镇在今阳泉市郊西北,旧时归属盂县。村西依傍牵牛山,传说曾有神牛千头登临其巅,祥光四射,随风而隐。其先人以为吉兆,遂依山傍水,筑洞而居,以后繁衍,形成村落。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所立《周氏先茔碑记》记载:“(周)宏在京,适与司礼监太监李公相交甚契。一日,李公言曰:兄居山西盂县,闻仙乡烧造瓷器,得一览焉,幸矣。”笔者曾亲往牵牛镇拜访,在村中见到多处旧窑址,见到院落垒墙的瓷盆、瓷瓮、瓷罐等,《夸土产》中所说的黑色瓷碗仅是其一。

羊油坩又名白坩,夹存于铁矿石之间,往往是一层矿石一层羊油坩。2005年,笔者在撰写《平定话》的过程中,专程前往落菇堰,旨在了解羊油坩为何物,了解其性能与产地。当时七八个老者聚在一起为我作介绍:羊油坩有红、绿、黑、黄、紫、白各色。其中红的和黄的含有铁性,紫的和白的是性能最纯的坩土。有羊油坩才能保养铁矿石,它们蕴藏在几丈甚至几十丈深的地层之中。羊油坩明晃晃的,绵乎乎的,含在嘴里没有碜。刚挖出来比较硬,能洗衣裳,去垢力强。用它烧制瓷罐可炼金。羊油坩常作烧制陶瓷的配料,起光滑粘连作用。羊油坩在南乡产于前后锁簧一带,北乡产于落菇堰、千亩坪一带。

贡品“奕寿壶”其产地在藏将沟,后来更名常家沟,在平定城南八里。常家沟从前是一条长长的沟,从村口走到头像一条长龙。相传西汉末年有一位将军被敌兵追杀,将军来到沟里,发现有一个流水的漩涡,漩涡里有一个洞,将军便钻进洞里,用柴草堵住洞口。敌兵没有发现这个洞,将军得以保全性命,村子从此称作“藏将沟”。古时候,常家沟的山上到处都有坩土,一下雨,坩土形成黏泥,村子里有位能工巧匠用黏泥做成玩具,做成砂锅,后来反复试验用火烧炼,逐渐成为常家沟烧制砂器的开端。据《南坳镇志》:常家沟的砂器始于唐代,到清乾隆年间,所产砂器开始销往燕赵齐鲁等地。

常家沟除烧制砂壶外,还大量生产明锅。明锅,是表面明亮的套锅,分为三个型号,有大明锅、二明锅、小明锅。“小明锅”人称“薄小锅”。这些砂锅表面之所以有亮度,是由于它使用了一种优质白土细粉。据《常家沟的黑砂锅》介绍,制作砂锅的时候,泥团上下撒着用,白土细粉掺入砂锅里外,经过1300度的火烧,冷峻时经熏烤就会变得明亮。

如果砂锅里外用的不是白土而是灰土,并且将炉火降温400度,烧制出来的叫“全锅”。“全锅”属于粗制砂器,又名“黑砂锅”,以用途而言它分为“嘟噜锅”和“茅锅”两种。“嘟噜锅”用来盛放豆浆,熬制老豆腐,过红白喜事时可熬制肉菜,“茅锅”则用来担大粪。上艾城新城之北八里有个北庄村,村里大量生产全锅。北庄村生产砂锅的历史久远,仅据乾隆二十一年所立《北庄五龙庙碑》记载,可称为“历来如此”:“榆关东南十里许有北庄,坐落巽离,据文明之方隅,抱山水之秀灵。历来据此土者,大率以耕陶为业。而沾涂之馀聚而作社,草衣黄冠之众,为养计者,诚急切矣。”

坩土和成泥离不开水分。《梦花堂集砂问》:“砂者,陶之分也,无水无明。”阐明烧制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坩土,而用水和泥不可等闲视之,缺乏水分陶瓷即无光泽。一百年前,平定地区水源多,储水量大,单以带水的村名即不下二十个。如《圣祖西巡》中的鹅头,今名河头;《重修三教庙记》中的石泼水,今名石卜嘴;《汉唐铭》中的岸孱,疑指现今淭泉。其他村名如天花池、苇池、浪浒、义井、上龙泉、下龙泉、大阳泉、小阳泉、五渡、赛鱼、泊里、郗家泊、白泉、小河、平潭、河底、苇泊、甘河、水峪、三泉、水磨湾等。其次寺庙之名如甘泉寺、五龙宫、流杯池等等。可以想见,在大规模开采煤炭以前,平定的天是蓝盈盈的天,平定的山是绿茵茵的山,平定的流水清凌凌,平定的砂锅亮晶晶。

图为:茶园周围青山绿水、风景秀丽

陶瓷的制作

烧制陶瓷的所建设施通称瓦窑,用来制作炊器瓶罐之类的器皿。瓦窑很宽大,北宋年间平定城东瓦窑村的一座瓦窑,“底旷,宽、深九五,横四”,这是《梦花堂集砂问》所记载的数据。瓦窑又称烧炭的炉具。“炉具长一丈,宽四尺。炉中有炉膛。炉膛长一丈,宽一尺半,深八寸。炉膛的另一端通往风韛,风韛有两个循环。炉膛中间相隔四寸上一根铁条,铁条上面都摆上片石,片石上面加上黏泥块。黏泥块与黏泥块要摆放均匀,风韛吹进的风才能顾及每个黏泥块,火苗才能分布均匀,烧出的砂锅亮度才能均匀。”这是常家沟砂锅祖传后人赵锡撰文讲述的内容。

赵锡接着介绍烧制陶瓷所用的工具:“吹风所用的风韛,是大型的风匣,农村人称是风韛。风韛用木头组成,三尺长,二尺宽,上小下大。上面的两边有两个固定的木轴,下面的角上有个封闭窗口,进风的时候窗口关闭,抽风的时候窗口自动打开。抽拉风的快慢能使炉火的温度达到烧制砂锅的1250度。烧炉的铲子一丈二尺长,宽四寸乘四寸。火枪亦长一丈二,杈子长一丈。笼锅呈正方形,每边长二尺半。石碾二尺半高,一尺半宽,圆形。”

赵锡讲述坩土的采集:“在山上的青石山脉下,打一个二尺宽四尺高的洞,慢慢用镐挖进去。用荆条编制的小筐把原料从洞里运出来,再用驴或马运回砂锅厂。经过挑选,用石碾碾碎,用筛子筛过,筛过的余料再经石碾碾碎,再筛。这一坩料用水加工成黏泥,碾、踩三遍。这就可以用来做砂锅啦。”

图为:连翘茶的干茶色泽

晋如祥、刘春生撰文《平定砂器秀中原》,对制作流程解释得具体而明白。全录如下:

烧制砂器十分艰苦。民间流传着一段砂锅制作流程的顺口溜:“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扠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一坩”是选择纯净的坩土,挖运回来。“二压”是粉碎坩粒,俗称“偎土”,用的是上小下大的圆台型石磙,上边凿个圆孔镶着木柄,圆台底部中央微微凸起,周围略有收缩,整个底子呈光滑的弧形。把坩土铺在坚硬的石板地上,摇动石磙木柄,石磙前后移动压碎坩粒。也有用牲口拉着石磙(按:赵锡称为“石碾”)碾碎的。“三筛土”是去掉压碎的石渣子。

“四踩”是和泥踩泥。因为手劲小,和好泥后要光着脚踩泥,踩上几遍,再用铁锹翻过来踩。踩的时间越常,拉力越大,黏性越强。“五捏”即捏制锅坯,在砂坩烧制的转盘上操作。转盘直径约30厘米,厚3厘米,套在固定于地面的铁轴上。捏坯时,把坩泥放在转盘上,随着转盘的转动,人用木槌不停地拍打,把坩泥拍成薄薄的圆饼。然后取来烤在文火上的锅模,口朝下扣在转盘上,把圆饼贴在模具上,拍匀,用弧形“光板”挫光。再把带坯的模具翻过来放到另一个坐着的模具上,趁热抽掉锅模,用手把锅坩的口略微收缩一下,再用砂刀把边缘割齐,接着用一泥条为锅口加边,并用毛片蘸水沿边磋磨,使其整齐光滑。为了表现出层次美与厚重感,有的在锅坯边上轻轻划上一道,形成略带凹形的边槽。打选好锅坯,把它们口对口地放进温室里烘干。

“六入炉”即把锅坯放入窑炉煅烧。窑炉能烧四对锅的呈正方形,六对以上的呈长方形。开炉烧制时装火也很讲究。最下面的是碎木柴,木柴上搁放玉米粒大小的炭粒,然后放指头大的,最上面是拇指大或核桃大的。再往上一层码放比锅底略大的砂碟,让锅坯稳固在砂碟之上。砂碟的作用是把锅坯离开火苗,防止靠火的锅坯变形,保证烧出来的砂锅身正口圆,同时还能让火苗沿碟口向四周喷射,均匀加热,避免出现夹生货。点火后要盖上笼锅。笼锅也是坩土烧的,形状根据炉型而定,扣在火炉上具有很好的封闭保温功能。

图为:在玻璃杯中“舞蹈”的连翘茶

“七煽”是鼓风,俗称“煽韛”。“韛”是状如龟形的薄板,四周用破布裹边,人握住板前的木把,来回推拉,把风送入炉孔内,吹氧助燃。为使炉内能保持1200度至1300度的高温,必须快节奏地煽动。从前没有防高温设施,鼓风的人头戴草帽,脸蒙单衣,热得浑身淌汗。一个人根本顶不住,要两个人轮番交替着干。大约烧制近一个小时,由最有经验的“火头”掀起笼锅来观察色相。锅坯烧成红黄或黄白色,即可停火揭笼。

“八扠”是用铁制的扠杆夹上烧好的锅坯,放在预先做好的炝眼窝里,窝里放有柴草锯末。一窝放一对锅坯,用笼锅封闭。火红的锅坯燃着窝里的柴草锯末,经过连烟熏带火烤,约二三十分钟后,亮晶晶的砂锅便出笼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文链接:https://www.lanrenzhoumo.com/12204.html

作者: 懒人周末

美好生活B2B订购服务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