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位于加勒比海,是共产主义制度的一个岛国,首都是哈瓦那(Havana)。咖啡在1748年由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传入,直到1791年逃离海地革命的法国移民迁入后,古巴才开始发展咖啡产业。1827年,岛上已经有了2000座咖啡园,咖啡也就成了主要的外销产品,获利多于制糖业。
1953年~1961年期间,卡斯特罗革命后,随之而来的是咖啡园的国有化和产量的大幅减少。那些自愿种植咖啡的人没有任何经验,而先前在咖啡园工作的农民因革命逃离了古巴。咖啡的种植在岛上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政府没有以任何奖励措施来推动咖啡的发展,但咖啡产量倒是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生产了大约30000吨的咖啡。在古巴咖啡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的同时,中美洲其他生产国则在国际市场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90年苏联的解体促使古巴再次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对古巴实施贸易禁运,咖啡农纷纷撤退去市区谋生,农地无人照顾,代表着一个潜在市场就此被排出。
日本是古巴咖啡的主要进口国,欧洲也是其重要的咖啡市场。境内最优异的咖啡多半都外销,约占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其他则在国内消费。古巴的咖啡产量不够国内市场需求,2013年花费近4000万美元进口咖啡。进口到古巴的咖啡质量并不高,因此价格相对低廉。但居高不下的市场迫使古巴必须将咖啡掺入烤豌豆才能有足够的产量。
现如今古巴咖啡的产量仍然相当低,每年生产约6000~7000吨。许多设备都很老旧,多数生产者仍仰赖骡子来运输。道路往往因雨季与旱季交替而严重受损,而且也没有定期维护。咖啡通常都经日晒风干,有时则以机械干燥。外销的咖啡则经水洗。古巴的气候与地形很适合咖啡生长,产量低更增加了咖啡的价值。但生产者若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咖啡则要面对极大的挑战。
古巴种植的咖啡品种主要是以铁皮卡为主,也会种植一些波旁,卡杜拉,卡杜艾等常见品种。
古巴咖啡是典型的海岛豆,口感干净细致,味道细腻,有微微的酸味,并不强烈但却很持久,并带着甜甜的瓜果香。由它泡制的咖啡拥有珍稀且完美的味道:苦涩中带有芳香,口感浓醇顺滑。它略含葡萄酒一样的微苦及淡淡的甜味,还隐约含有一丝烟味,细致顺滑,清爽淡雅。众多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搭配的几近完美。
古巴咖啡的种植区域分为三大块,分别栽种于在海拔1000米 2000米的山坡和峡谷,主要是东部的Santiago de Cuba、Granma,中部的villa Clara、Sancti Spiritus,西部的Pinar del Rio。
现在古巴大部分的咖啡庄园为国营,然而1990年政府释出部分土地,让原本的咖啡农民种植,但现在的咖啡产量依然没有往年来的多,水晶山产量极少,而且沿海地带不时被飓风侵袭,造成货源短缺。
古巴咖啡豆的采摘,绝大部分是以手工完成的。在咖啡豆成熟期,大约每半个月采摘一次。采摘后,人们将咖啡豆进行分类,把那些未成熟的和坏的豆剔除掉,以确保咖啡的质量。
古巴人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咖啡豆—日晒法和水洗法。日晒法是最简单、最便宜、最传统的咖啡处理方法,就是让咖啡果实在阳光下晒干,但不能发酵。一般干燥的时间是四周左右。水洗法则使水果果实的香味更多地进入咖啡豆,为咖啡增添了一种粗旷的水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