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捷
出品:明亮公司
!人们不仅仅追求想要的一杯咖啡、更渴望有趣的体验,从文化创造的角度来看,咖啡空间不单是“第三空间”或者服务场景,而是在空间内给予相互展示的维度,这种社交场景不仅仅人际交流,更加鼓励自我表达、用特定方式建立连接,形成新的文化。
国内咖啡市场整看似竞争激烈,但不乏新机会。相比海外成熟的咖啡市场,我国咖啡整体渗透率依旧较低,仅为美国相关数据的2.74%,韩国相关数据的2.45%。
「D.A.O咖啡」(下称“DAO”或“DAO咖啡”)立足于北京胡同文化,每家门店承接不同的空间功能,从休闲对谈、商务工作到文化符号的集合,DAO咖啡在3月份开启第一家门店,4个月内门店数量快速扩张到3家,据品牌主理人的计划今年DAO将总共完成6家门店,工作日单店营业额达到5000-7000元。
「DAO」的投资人之一、设计师、合伙人为申江海,背后北京大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大观建筑”)多项空间设计项目经验,据天眼查APP,大观建筑2017年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优客工场,2018年大观建筑被优客工场并购。
最新的门店中,将北京较有代表性和个性化的品牌集合,在空间内集体露出,喜叔将自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变成咖啡店门口行走的广告牌。在自我形象展示中,他个性高调,张扬。对于消费者来说,门店外是胡同的自得、随意,店内是完全相反的氛围场景,在这个“剧场”,每个人都打破固有的“剧本”,礼仪、着装和举止不再符合社会的正常期许。
DAO咖啡没有建立完整的供应链和模版,在复购率和门店扩张效率上DAO暂未体现自身优势,北京社交属性交朋友的咖啡店需求不一定适用于外城扩张,在商业资本化路上,DAO需要“补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许咖啡行业站在了新增量的节点,投资00后,这群未来的进入社会的新消费人群,并用新的文化产生影响。
当场景更加鼓励自我表达时就创造了多原生态,投资当下的年轻人就是投资未来。
以下是明亮公司和DAO品牌主理人喜叔的对话(有删节)
Q:明亮公司
A:喜叔「D.A.O」咖啡主理人
决定一家店成败的第一条一定是成本
Q:作为咖啡品牌主理人,你都曾运营过哪些咖啡品牌?
A:1/4、挖味儿、抬头见喜都是我主理过的咖啡品牌。同时我也带过学生,教他们如何运营一家咖啡馆。
Q:对于咖啡品牌线下门店运营,你最看重什么?
A:现在很多咖啡馆,精品咖啡馆装修得非常有感觉,但营业额跟流量未必成正比。在我看来一家咖啡馆,不管是单店模式还是连锁,最后还是看投入跟产出、营业额、纯利润。
很多开精品咖啡馆的人,年龄集中在20-40岁,这个年龄段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很多人会把咖啡馆当一个情怀来做,或者做一个职业上的转换。
而一家店的成败,第一是对成本的控制,第二是品牌的推广跟策划宣传,同时要会算经济学的账,知道钱应该要花在哪里,其实绝大部分开精品咖啡馆的人更多是把咖啡厅当成情怀,并不是当成一个生意,没有考虑在投入时间和精力之前,怎么才能让它(咖啡厅)持续的盈利?
Q:我观察DAO目前开业的门店,每一家风格都很不一样,有什么考虑呢?
A:在我看来任何一个行业无非就是存量生意,或者增量生意。目前咖啡赛道这么卷,如何破圈,如何再去抢存量的生意?假设这个城市、这个区域只有1100名喝咖啡的潜在消费者,我(要考虑)如何从别人的店里把人给吸引过来,我要抢这个份额,这就是存量生意,我要有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更好的风格,至于能不能留存,这是另外一件事儿。
我们要先做到如何获客,在三家店如此近距离的情况下,如何做到让消费者不会审美疲劳,每家店的风格,主题,模式都是不一样的,他都会觉得有新鲜感,而不是说我今天出门看到三家门店,但都是模式化,我只去一家就行了,没必要三家店都打卡。
Q:DAO三家店的用户画像是什么,主要消费人群有什么不同?
A:现在这里(北三岛门店消费人群)会相对来说是会小众,比如在北京老城区居住的人,你可以看到搞艺术的,平时更多看到爱好搞文化的。你看我这家店的音乐背景(电音摇滚乐),大白天放电影,在我这家店你不会觉得违和,我开这家是不是散发出这家店不是一家岁月静好的咖啡馆。
像白日梦这家店,更多的是周边的上班族,需要一个相对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因为我很明白,我不可能做所有人的生意,反正我面积有限,这家店只要做到,吸引的人群最大化就可以了。
Q:做到了吸引人群的最大化了吗?在营业额或者数据上有什么体现?
A:其实没什么好隐瞒的,像这家店(北三岛门店)去是上个月20号开业的,现在周一到周五每天营业额是5000-7000元,周六日达到10000-12000元。我的88元的岛民卡(会员卡)光6月份我卖了不到700张。
北京新咖啡品牌就是下沉,本土化才是出路
Q:一些精品咖啡品牌,选择商圈或者居民楼,而DAO开业的三家门店都选择了胡同,选址上有什么考虑?
A:北京的标签就是胡同。而DAO的出发点是要做精品,品牌一开始要“立棍”,就是要立得住,所以我必须要选在咖啡最卷的区域,在最卷的区域都能够站稳脚,才有信心再去相对偏僻、咖啡人群密度不是很高的地方再开店。
东城区咖啡远远没到说真很饱和的,我三家店这么近的话,其实无形中我降低了我的管理成本。我骑个共享单车都能够顾得过来,如果三家店,一家在东城,一家在海淀,一家在朝阳,很难分身乏术。再者如果做得足够的出彩,住房山的人也会来这家店。
Q:除了你个人,你觉得在经营DAO上有什么优势吗?
A:我的资方是做设计的,以前设计过铁手咖啡,这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从选址到设计开店,20天开一家咖啡厅,效率比较高,一般一家咖啡厅的流程是40天-2个月的时间。
Q:在北京的这种打法能够复刻到别的城市去吗?
A: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底蕴,作为职业经理人去做运营,我需要去调研、研究、制定因地制宜的计划,而不是盲目用模板的复制。你看像Manner在北京就下沉得很好吗?
Q:为什么在北京就是下沉,新咖啡品牌做得不好,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A:北京对于很多上海咖啡品牌来说是“下沉”市场。
第一点,上海对咖啡刚需的不一样,上海消费者是纯粹为了喝咖啡,一个5平方米的店,没有座位(消费者)都可能排着队,但北京更多的消费者需要一家有社交属性的店,拿来交朋友的,而不是纯粹为了喝咖啡。
第二个,这么多年上海被“殖民文化”、西方文化熏陶了这么久,小资情怀非常浓厚,而北京是不吃这一套的。我穿个短裤穿个拖鞋吃个串,边撸串边喝咖啡,你也别瞧不起我。很多北方的消费者对此无感,因为不够贴近自己。
Q:为什么不考虑将DAO标准化?
A:作为一个初创品牌,去追求标准化就是抹杀初创团队的创造力,一个公司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有初创阶段的,有上进阶段的,平稳阶段的,下坡阶段的,但是最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创造力。标准化就扼杀了创造力。
你看Manner一开始也不是标准化的,当时在上海两三平方米的店,每家店都不一样,他(创始人)也是在摸索,不断的再优化升级,而不是一下子做到标准化。那么为什么后面标准化,一个是资本介入,第二个是规模化的需求,标准化才能做到规模效应。
Q:刚才你提到虽然疫情这一直这么难,但是餐饮业都是在卖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公关,为什么有这种观点?
A:没有堂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所以我在做这个品牌的时候,其实我不是光指望堂食,我还有线上咖啡豆的销售?我还有线下的就是培训开课,线上知识付费,不能把所有的收入都放到一个上面,对吧?
Q:线上的知识付费销售情况如何?
A:微信上的直播,5月份的话当时上了差不多12次,200-300个学员,学费不到10万。
Q:我看到菜单上咖啡品类很少,在品控和创新上怎么考虑?
A:比如说一杯美式、一杯拿铁,几百年形势没有变过,能不能把这些基础的东西(咖啡品类)做好,至于新品,根据最近的流行做及时的去做市场反应,这个就足够了。
Q:把一杯基础的美式、拿铁做好?对你来说什么是做好?标准又是什么?
A:从主体人到店长到咖啡师,我们对事物的审美是要一致,入职的咖啡师统一培训,做不到众口难调,只能按照我的标准,就是我觉得好喝。如果市场反馈说不好的话,这个锅我背。
Q:那你怎么看待只做咖啡产品的人,营销运营和产品那个比较重要。
A:因为他没有退路,不会破圈,只能去做一亩三分地,他没有办法,但是不排除他真的就是一个匠人,他是个匠人,匠人也是倔强的“强”。有好的营销跟好的成本管理跟品控,在哪里开店都能火,你不去营销,再努力也没有用。我的观点就是一头牛够勤奋只配做耕牛,用身体上的勤奋去弥补不了脑袋的懒惰。
Q:怎么看待DAO和咖啡师或员工之间的关系?
A:我不是说品控很重要,但在我的管理里面,首先不是第一优先级,但我第一个月的话就是你(咖啡师)的销售,你的客户维护这方面的能力不过够出众。
给予尊重,很多咖啡师基本上是95后00后了,对于他们来讲,能KPI多少吗?能奖励多少?说白了说难听点,现在这帮小朋友搞不好经济条件都比我好,你对付95后、00后,你光用钱是没有用的,你要让他觉得我在这里跟着你喜叔干,我觉得特牛逼特有面子,干得开心,我就愿意跟你干。
不是说严格的管理不好,但是你要看是什么阶段。在目前现在作为一个初创团队,太过于的追求标准化和管理的话,无形当中其实是在浪费效率。如果马云当初用现在这一套极端化管理在20年前的小破屋里运用,他能“忽悠”到那些人吗?不可能的,是不是?
做社交货币的生意
Q:现在还有扩店计划吗?
A:目前有三家店,今年资方的计划是6家店。
Q:DAO扩店速度很快,很多人说现在不是扩店的好时机,你怎么看?
A:我是职业经理人,疫情的确让很多人在投资上更慎重了,但也不代表没有,还是会有不少的人有投资的欲望,我作为一个职业经理,在疫情这么难的情况下都能逆流而上,还能开店,同时开了店还能实现收支平衡,还能小赚,这是多大的信心?
等到那一天投资人需要去做投资的时候,可能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喜叔,你会找一个没有成功案例的人去帮你做件事吗?
Q:开店速度这么快,顾客留存方面做得怎么样?
A:我们要去讲这个问题,首先是作为一个初创品牌,一个只开了两个月的品牌,你去让你的品牌就DAO这三个字这,这个Logo能够深入人心是不现实的,这是强人所难,所以我现在的策略是打我喜叔的人设。
Q:你是什么样的人设?什么样的打法?
A:他们向往的是我给予了他们这样的一个希望:像喜叔一样生活,做自己喜欢事情,开一家自己喜欢的咖啡馆,同时这家咖啡馆还能够支撑到你的经济。我做品牌,我开店我是没有个人感情的,我所有的决策出发点就是如何给我的团队,跟着我的小伙伴以及我的资方,股东,利益最大化,只是我的人设和IP适合在台面,能够流量热度最大化,所以我站了出来。我就说的再直白一点。比如这边的店长,他很优秀,他做咖啡很好,但是他的外形不适合站在台面。我的个人形象是可以吸引到某些人群的。
在个人形象上,我没有花钱去做流量,基本上都是这几年北京积攒的粉丝,喜欢我这个人的。你可以在小红书和大众点评搜索,搜喜叔没有几千(篇/条)也有几百(篇/条)。
Q:DAO每家都有在不断迭变,你觉得创新点在哪里?
A:我在北三岛门店做了5个品牌联名,10:00-20:00是DAO咖啡,晚上是跳海酒馆、做精酿,还有一家纸飞机创意特调,在鸡尾酒行业里也是大咖。楼上是一家古着店,里面是一家关东煮,都是大咖的存在,我们就是强强联手,这里就是一个社交货币。
Q:怎么定义社交货币?
A:社交货币就是一个品牌符号,你有社交货币、白开水都可以卖到30块钱,来DAO就代表在这家店里我有这样的社交货币,所以我才可以跟别人产生链接。
Q:现在说是你对咖啡市场的预期是什么样?
A:现在不是最卷的时候,首先人口基数摆在这里,第二现在上海对于咖啡的依赖,北京要到上海这种程度是注定的。为什么是注定的?
5年、10年后,可能这个市场主力消费人群是了95后到00后,虽然说00后的都是喝喜茶,如果大学生跟同学、闺蜜去逛个街,你会喝喜茶,当5年后10年后,新的消费群体,有着比较体面的工作,面谈事情,你会和客户喝奶茶吗?
我的理解是最终所有社交的只会在咖啡馆。
Q:如果抛开其他因素,你想开一个什么样的咖啡馆?
A:可能跟我的成长背景跟我个人的喜好有关,如果说我开了咖啡馆,我希望是北京城最具烟火气的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