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周末 上茶山 茶道的清与静

茶道的清与静

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

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明人陆树声与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着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运,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着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我们又回到“茶道”的“道”上来看,《道德经》的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韩非子对道的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关于道,古人今人的解释和所着述的文字真是汗牛充栋。但很多人都认为老子之道主要还是站在唯心这一方面的,这在自古以来的作品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可看得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看到“道”的唯心的蛛丝马迹来。

中国最早提出茶道而无固定仪式应该亦是源于此。世间的万事万物,如果从一开始就限定一个范围,那么就是非自然的,而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茶道本就不应该有固定仪式,否则就和茶道精神相违背,此乃茶事大忌。就茶道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为何?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静是很容易体会到的。诚如我们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我们往往可以一眼看见结果,却往往忽略它是如何而来,从何而来。我们只看见了结果,最终就认为结果就是本源。而我们在探讨茶道的精神的时候就不可忽略这一错误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文链接:https://www.lanrenzhoumo.com/14824.html

作者: 懒人周末

美好生活B2B订购服务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