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周末 买咖啡 当用来放松的咖啡馆遇到“降本增效”

当用来放松的咖啡馆遇到“降本增效”

作为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2023年,上海咖啡门店数总计9553家,较去年增加1023家。

上海人的日常,离不开一杯咖啡。要么是坐进星巴克、Costa,从容享受泡咖啡馆的氛围。要么是上班路上经过Manner、瑞幸,买一杯今日份的清醒。

作为世界上咖啡馆最多的城市,2023年,上海咖啡门店数总计9553家,较去年增加1023家。

传统咖啡馆的代表之一星巴克,在上海的门店已超过1000家。有人说它“卖的不止咖啡,更是椅子和空间。”

定位为平价精品、主打“小门店”的Manner,也有可观战绩。去年11月,Manner宣布,在上海迎来品牌的第1000家直营门店。

咖啡行业品牌众多,竞争激烈。当星巴克选择“降价+消费入座”应对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Manner则将“坪效”提高到极限,也引发了顾客的讨论:如此降本增效,是否会因为影响顾客体验,导致流量减少,给企业造成新的挑战?

有的“卖椅子”,也有的主打“小店高坪效”

星巴克、Costa……都是大家熟悉的“咖啡馆(空间)”连锁品牌的代表。

近日,记者来到浦东新区红枫路上的Costa咖啡馆。户外和室内的座位上加起来,约莫有十几个顾客。柜台前只有一位店员在忙碌,帮顾客下单、制作咖啡、清洗器具、打包。突然间,两个正在桌边交谈的顾客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咖啡,店员放下手中的活出来打扫。此时正在店里的记者环视四周,店内等待的顾客无人表现出不耐烦或焦躁。

“咖啡馆就是用来放松的。”顾客李先生向记者表达他对传统咖啡馆的理解,得到了其他顾客的认同。

尽管Costa的咖啡价格并不便宜,一杯往往要三十多元,李先生认为,这点钱买的不止是咖啡本身,还有舒适的店堂环境、可以长时间落座的椅子……在这样的咖啡馆,人们不太注意时间的流逝。

对价格敏感的顾客,更熟悉另一种咖啡馆——比如号称最有性价比的Manner咖啡。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单杯咖啡价格稳定在15-30元之间,确实更为低廉、亲民。如果顾客自带杯子,还能享受5元的优惠。它的理念是——让咖啡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但Manner的许多门店面积只有3-10平米,把精品咖啡店做成了“档口店”。顾客可能需要站立在沿街窗口购买咖啡。最早一家Manner门店位于南阳路,只有2平方米。

去空间论、出杯快、品质好、价格低、门店可快速复制,这是Manner的商业模型。有数据显示,Manner目前在全国有1000多家门店,计划新增2000多家门店>

有调查发现,相对于同样实行“小店高坪效”模式的瑞幸,Manner的店面面积更小,单店的日销量更高,平均单店每天能卖出400杯左右。

至于Costa和星巴克之类自带宽敞门店的咖啡馆,表达了与Manner截然不同的理念,希望营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社交的咖啡厅环境,让顾客不仅仅能喝咖啡,还能享受社交体验,更符合传统咖啡馆形象。

数据显示,上海是星巴克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城市。放眼全国,截至2024年3月31日,星巴克中国内地门店总数达7093家,公司此前发布消息称,计划2025年底在中国开出9000家门店,正在如期推进。

“提高坪效”到了极限,咖啡馆还能怎么办

开一家咖啡店,挑战是存在的。以星巴克为代表的传统咖啡馆,空间大,租金高,带来经营成本不断升高的挑战,为了自救,抛出过“降价+消费入座”的策略,推出9.9元的咖啡。

以Manner为代表的经济型咖啡馆,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当“坪效”到达峰值,咖啡馆还能怎么办?人流量不可能永远上升,当“坪效”无法继续提高,Manner采取了“降本增效”的做法,直接减少了店员的数量。

在市中心一家Manner门店工作三年多的宋励(化名)向记者透露,他所在的一家日均业绩在一万元左右的门店,2023年7月配备的是4名员工,到了年底也就是12月,变成了3名员工。今年2月开始,店员人数直接被缩减为2人。“日常的工作量是慢慢增加的,因为一直在减少人力,需要一个人做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工作。至于增加在哪方面,只能说,每方面都在增加。>

同样是“小店高坪效”,Manner和瑞幸的模式又有不同。据业内人士透露,Manner的咖啡机是半自动的,相比全自动的瑞幸,制作一杯咖啡的时间要多一倍,更何况主打“平价精品咖啡”的Manner还一直保留着“手萃”的工艺。周末正逢下雨,记者也观察到,店员需要在Manner的纸袋外面从上到下套上一层塑料膜,再在底端用胶带粘上,这无疑又增加了30秒工作时间。“现磨咖啡粉、手动萃取浓缩、电子秤称重加料、打包外卖订单、清洁门店,每个步骤还不包括额外的时间付出,有的订单会备注特殊要求,具体到放几块冰或者拉花的形状。”宋励说。

减少人手,让员工工作时间、工作强度都大大增加,“且不说经常做六休一,还经常在晚上11点多到家,第二天早上6点多出门继续上早班,连着上14个小时的班;期间甚至出现过连续三天连上14个小时的极端情况。”宋励表示,“虽然给了1.5倍加班费,但把两个人的活变成一个人干,这种累不是加班费能弥补的。”

老员工许路(化名)说,Manner的薪资达到了业界平均水平,被外界诟病的“工序繁琐”倒也不是店员的压力来源。这些步骤代表了公司形象,也代表了品牌咖啡师的形象,早期员工们都是认可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员工在上班地点、上班时间上互相协调,内部互帮互助气氛很好,上级也很乐意听取员工意见。”但随着门店不断扩张和压缩人力成本,“员工自己都顾不过来,就根本无力分担同事的活儿,也很难看到互帮互助的场景了。有时候实在太累。请求上级安排人接班,也完全得不到回应,这时候就觉得自己是个消耗品,根本不是什么‘伙伴’。”

咖啡馆的竞争,拼的不止价格,更是体验

“繁忙的工作间隙,买上一杯咖啡,坐在店里慢慢喝,图的是那份松弛感。”周一午后,威海路一家咖啡馆里,正在等候的顾客李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沿着新闻晨报办公地所在的威海路探访发现,从陕西北路路口到茂名北路路口,短短340米内,就有六七家咖啡馆。

它们当中,既有窗口对着马路、顾客在窗口点单的小型门店,也有室内空间宽敞、专门设置了休息区的门店,还有的咖啡店辟出特色展示区,吸引顾客。在%ARABICA,顾客们对着陈列柜里不同品种的咖啡豆,嗅着香气谈论对咖啡的喜好。靠墙的一面镜子从视觉上进一步扩大了空间。在Nibbo,同品牌的巧克力在货架上铺陈开来,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彩虹矩阵,为门店增加了打卡流量。

一边打卡门店,一边品尝咖啡,这样的消费模式对咖啡馆来说,就是既有看头,又有赚头。

市人大代表潘书鸿一直关注提振经济、拉动消费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潘书鸿自己常去咖啡店,更赞赏自带松弛感的环境。他注意到,当一家咖啡店拥有宽敞的环境、舒适的座位,顾客和店员的情绪自然而然会舒缓下来。即使是在客流高峰,也让人感觉不那么难熬。

一些咖啡爱好者向记者表示,咖啡行业竞争激烈,可以理解部分品牌压缩成本、追求极致坪效的不得已。总有匆匆路过的上班族需要快速带走一杯咖啡,但也会有相当一部分顾客选择环境更舒适、体验更好的咖啡馆。

潘书鸿认为,抛开咖啡的口味不说,咖啡馆的体验主要跟环境、服务有关。选择在什么样的环境开咖啡馆,取决于经营方。至于服务水平,与人的因素有关,应该为服务人员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再说,咖啡店多了,竞争的压力也会传导给服务人员。当他们持续感觉工作压力大,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应当为他们提供合理宣泄、调整情绪的空间。这是降本增效不能降掉的‘本’。”

记者手记:不要让“降本增效”影响到口碑

写到这里,记者想分享一则小故事。

采访那一晚,19:50,世博文化公园入口处的Manner,店内唯一的咖啡师一边驱赶飞虫一边在清洗操作台。看见记者,她说:“晚上8点要关门,必须在7点半前完成所有清洁工作,含咖啡的饮品点不了。”

于是记者点了一杯黄皮汤力特饮。这时候,陆续有人走过来取咖啡,原来线上点单系统没有关闭,7点半之后还进来了十几单。发现点完咖啡取不了,顾客难免抱怨,咖啡师只能一遍遍解释。说话间一只飞虫飞进她眼睛里,她使劲儿揉了揉,依然感到不舒服。然后飞虫落进了黄皮汤力特饮,她倒掉,用电子称称重加料重做,飞虫又落了进来……

不巧这时候又有顾客来拿咖啡,情绪就在这一刻爆发了。咖啡师带着哭腔提了声量:“马上关门了,退单吧!”

她给我做了第三杯,可能还有飞虫,但我说这杯我要了,小姑娘你下班吧。最终,我也没有喝,拿着杯子离开了。小到普通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大到“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这都是很自然的。

与人大代表交流,我很赞同他的观点:买一杯咖啡,顾客看重的不仅是咖啡本身,还有方方面面的体验,比如环境、服务……这就需要企业在成本控制和服务质量、顾客体验当中找到平衡。

星巴克卖空间,Manner卖流量。一旦口碑下降,流量也会损失,连“坪效”都难以“提升”,更无须说“降本增效”了。

无论是让人发呆放松的星巴克们,还是给打工人加把劲儿的Manner等,最终服务对象都是这座城市的市民。但在给顾客提供或舒适、或高效的体验时,也别忘了服务者的体验。

来源:新闻晨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文链接:https://www.lanrenzhoumo.com/68287.html

作者: 懒人周末

美好生活B2B订购服务商
返回顶部